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我的兩聲道擺位(三)921112

我的兩聲道擺位(三)921112

最近有工程完工順便也把空間裡的擺位調整拍照洗出,
拍勢啦還沒買數位相機咩!
回頭看看居然我也廢話到了第三篇,連之前我重頭想在買音響時算起也有了五六篇了吧,
這篇寫完也到了年底似乎也該作個年度總結了。
對我個人而言也代表著我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
玩音響我其實也只算初哥,我向來就不喜歡換器材所以親身玩過的設備很少,
而我聽的音樂曲風其實也是屬於很簡單的人聲樂曲。
也因而這一路走來完全是直接鎖定大方向==>>從喇叭的確定而逐步定位。
也藉此將過去自己的看法以及理念作了一些落實。
在myav我有賣噪音計、美耐敏吸音棉、白色系PE吸音棉、玻璃棉板,軟值遮音材等等設備材料,
噪音計是我工作上必備的設備,我也深深認為要做好一間聆聽空間噪音計的量測絕不可少,
但是我也清楚實用的噪音計不見得每個同好都買得起或是願意花錢去投資,
也因此之前我寫過噪音計和簡單頻譜分析的量測方式,
就是希望用最經濟的方式能有還可參考的依據。
而一些吸音材料也都是我工作上有採用的材料,算是我假公濟私順便提供給myav的同好。
但是接觸myav越久越覺得自己了解的還不夠廣,
也更加發現對於一個聆聽空間需要的東西還很多。
我們在建造實驗室譬如無響室時要追求的是一個極致無干擾,
但對於聆聽空間卻是要求一個中庸之道,而這個中庸就是自己的喜好。
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對我而言聆聽空間是沒有驗收標準的案子!
在某些方面我個人覺得比我設計建造無響室要來的困難。
之前我也曾一度在myav推薦過工作上有使用的100K玻纖板,
但由於單價、布面顏色、材料尺寸等等讓大家接受度並不高,
也因此我重新思考如何規劃美觀又實用的吸音板。
此外關於低頻駐波的問題相信也是音響同好在空間上一個很大的困擾,
而在音響界大家常用的階梯式擴散板,
其實我個人覺得很難說服我自己它能用小小面積達到該有的效果。
尤其我原本擬作為視聽室的空間約為長4米╳寬3.13米╳高2.9米,
除了進出的門與一個與門正對面的小窗,在這個幾近密閉的空間絕對會有所謂的駐波。
所以為我自己量身定作所需的低頻陷阱是絕對必要的。
雖然目前我的聆聽空間並不是在原規劃的空間裡,
可是自製的低頻陷阱在這個新空間卻也發揮了另外我預期該有的性能,
甚至在我缺乏中低頻時他成了我增加中低頻量感的好幫手。
呵呵各位或許看的一個頭兩個大.........我的低頻陷阱為何增加了中低頻的量感,
這樣的產品分明是矛盾且失敗的呀!
這個原因就出在於在設計上的訴求,
好比我以前鐵齒的認為擴散性能好的材料絕對不可能有好的吸音散性能,反之亦然。
但是我現在的東西是一個產品不是一個材料,所以在設計上我就會有可能兼容這兩樣特質。
說這麼多廢話卻都還沒提到我的視聽室現在變得如何?
對不起各位,應為還沒寫好啦。
但是前面這些話我覺得不說出來對我自己沒辦法交代,一定要寫出來作個紀錄。
所以不是要吊大家的胃口也不是要戲弄各位。
但是還請等等,也原諒小弟拿你們的催促當作逼迫我自己趕快作交代的動力。
就把這段當作是我的引言吧,希望趁著這個週末能把他寫出來。
話說近日我把空間和系統作了些調整,程序是:
1.把四只諾式擴散板全部擺到側牆來
2.添購前級搭配組合捨棄CD-ROM回歸正常配備CDP+PRE-AMP
3.把三只諾式擴散板正式組裝完成
先給各位看一下目前的配置:

1.把四只諾式擴散板全部擺到側牆來
如果你對我之前的擺位已經沒了印象請參考:
我的兩聲道擺位(一)921009

我的兩聲道擺位(二)921009

而在當時的系統搭配仍然和前集的搭配一樣:CD-ROM+BM15A
所變動的是:大家可以發現到我把四只諾式擴散板移到了兩面側牆,
當時還沒把其中三只作最後的組裝,之前這四只的就像是右邊靠喇叭那個一樣是米白色的。
會這樣擺的動機與原因是:
我向來都有個習慣,就是再調整擺位時會站到兩個喇叭中間去體會那種感覺,
把那樣的感覺設法在聆聽位呈現出來。
就在這樣的走位體會過程我發現當我站在喇叭中間但是略為靠後邊一些的時候,
聲音的量感差很多,忽然想起我過去不斷跟別人的說到:
不同的空間裡喇叭擺位,要一句系統搭配和喇叭作調整,沒有任何擺位是絕對的。
BM15A是錄音室用的監聽喇叭,他再錄音室的環境中的擺位經常需要的就是靠牆,
且錄音室中的吸音率也比一般住家的聆聽環境來的高。
如此一來我的諾式BASS-TRAPE放在角落不就沒有效用了????
尤其在這鐵皮屋頂木夾板隔牆本來就不易有駐波的產生,
因此我靈機一動就把原本在角落的兩只諾式BASS-TRAPE拿到側牆來變成目前的擺位,
成了諾式擴散板。
救郎喔驚人的效果出現了,原本我一直認為在鐵皮屋頂木夾板隔牆的空間裡要能有低頻,
是很苛求的,因為牆面跟屋頂根本無法將低頻保留下來。
雖然我事先就在兩側牆各擺了一只諾式擴散板作為留下中低頻的法寶,
但是那個量感跟現在兩側牆各擺了兩指的量感根本就是天壤之別。
這個也驗證了之前一些也是木板隔間的同好問到中低頻量感不足但是高音過量時,
我向來的建議:在第一反射點前後擺設櫃子的方向是正確的。
也由於這樣的改變更加突顯出BM15A的優異。
至於多優異呢?
我一樣拿之前測試低頻的殺手鼓來播放,之前的低頻我是要到屋外的廁所才有所感受,
如今我在聆聽位就感受到如同浪濤的中低頻像我捲來。
或許有人覺得很誇張,但是這種感覺就好比是把125HZ以下的頻段剪掉,
拿來和中低頻延伸到80HZ的作比較。
我認為單單只是CD-ROM直入就能讓BM15A發揮這樣的表現,
我只能說我太虧待BM15A了。
我順便要跟小羊兄說:老兄你沒聽到真可惜^^。
2.添購前級搭配組合捨棄CD-ROM回歸正常配備CDP+PRE-AMP
經過了之前的調整,讓我更加積極思考到底是要採購訊源或者是前級?
在這個sacd的軟體與機器都有可能大降價的階段,
更讓我不敢隨便就買個CDP回來,因為經常我買的軟體都有XRCD和SACD等版本,
在希望有更好軟體的前提下選擇能適用的訊源對我而言就需要好好考量。
但是如果買個二手前級好歹我也可以用舊的CDP繼續聆聽。
就是這麼巧剛好ottoh兄的一通電話在我猶豫的邊緣推了我一把,
就這麼給他敗了二手前級回來。
各位若還記得,小弟之前的前級是用AU-9000頂著用。
聽聽人聲吉他獨奏等簡單樂曲自然還可以,可是一聽有編製的交響樂時,
那就總有覺得吵的感覺,比起CD-ROM自然有過之但就是聽不下去。
這種吵雜小楊兄就受到荼毒了。
如今敗了前級回來,第一個測試的片子自然就是有交響樂編制的樂曲,
李靜美的”滿面春風”就是第一個受測的對象。
一播放,整個背景環境跟著安靜下來,一開聲,真想哭!
真沒想到在我家也可以有這樣的聲音。
原本不管在家裡哪個地方播放時的聲音都沒有這麼純淨的背景與感動的歌聲。
我甚至一度認為上揚的本土片子錄音也不過爾爾,反正這片子我也不認為錄音會多好。
但是在這一刻我不得不承認我錯了。我終於可以在家聽聽有編制的樂曲。
話說回來買了個前級回來當然在整體效果就要有所提昇的,
其實我有那些感受也是應該的,不然錢還花假的嗎?
嘿嘿!如果只是這樣當然我也就不用特別的列出一段來寫這些了,
畢竟CD-ROM和訊源+前級的組合怎麼樣都不能相提並論,
有好效果是應該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
如果各位還有印象,其實我一直有個電源的問題,
我這裡是30幾年的老房子了接地等品質其實並不好,
不管是以前的空間還是現在的空間我一直都有著電源干擾問題,
也就是開關日光燈時音響系統也會批哩啪啦的響。
不管是穩壓器、濾波器甚至在現在的空間裡我也自己拉了專給後級部分使用的電源專線,
這個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持續困擾著我。
前不久在訊號來源討論區 > 喇吧會因為開、關電源而「啪」一聲剛好也有討論到,
AMP巧的也是AU-9000!
就我個人的看法有可能是好的器材在隔離上效果較佳比較沒這種困擾,
只是不知是不是只有入門器材的用家才會有這種問題,
因為當我的前級到位了以後,這個問題不見了。
這是在無意間的晚上開關了燈光,原本心裡一驚:糟了忘了音響開著,
可是預料中的批哩啪啦聲並沒有出現,我又多試了幾次(((真的沒有了。
我再也沒這種困擾了,所以有這種問題的朋友或許在解決這問題前可以多個解決的方式:
把器材升級或許就對了^^。
3.把三只諾式擴散板正式組裝完成
話說到諾式吸音板和諾式擴散板的部分,大家都會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
東西的外表往往是大家所在意的。
會動到這部分主要是我在設計這個BASS-TRAP時我預留了一個彈性,
如果需要作擴散則表面就不作處理,如果要再增加吸音效果則填充吸音材料後,
在表面批覆布面即可,如此可以增加運用的彈性配合不同的空間擺位與實際需求。
由於目前我是擺在側面第一反射點位置,且距離喇叭近,
而我是希望作進場聆聽模式所以在作了最後的吸音處理後,
我去採購了幾款布料來使用:

1.灰色絨布:喇叭正中央四方那片即是

2.棕色麂皮

3.白色麂皮

4.黑色仿皮(左邊那兩個)
一開使用灰色絨布批覆的吸音板,完成後的顏色與質感我覺得不是很好,
所以才又更換了其他幾種布面。
後來換了白色麂皮用在吸音板是因為很多人都希望有白色的吸音板,
在此我只是想提供一個概念給大家:
吸音板的重點在吸音效果合不合你的需求,
家裡財物總管對顏色有意見時就找個他喜歡的布面給他披覆上去就好了,
如此一來管你用的是黑色泡棉還是高檔的吸音材,
都不會因為外表不能過關而無法使用。
其實那個白色麂皮很漂亮的只是我的相機太差拍不出他的美。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我不是很喜歡白色。
我比較喜歡暗色系,所以我另外還用了棕色麂皮和黑色的仿皮。
在此我要說明一下:
那個黑色仿皮其實跟我們機車的黑色坐墊很接近,不過摸起來的觸感好太多了。
而就施作的經驗麂皮的外觀似乎比較好看。
仿皮質料他的拉扯彈性比我原本的想像大許多,在固定上反而要多作揣測才作的漂亮。
寫這段的一個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其實表面材料有很多種可以選擇,
對所需的吸音效果也並不會影響太大。
希望藉此篇能讓大家顛覆過去對吸音材料的表面顏色既有的刻板印象。
製作這些除了我自己的空間需求外也正好落實之前我跟別人所建議的施作方式,
證實這樣的做法的可行性。
以上的東西是我針對自己需求製作的原型物,有興趣的也可以來看看。
如有人有興趣進一部了解或需要協助製作可以和我聯絡一起討論交流。

沒有留言: